| 北仑新闻网
以改造促振兴 留底蕴唤回眸
下邵百年老街的蝶变之路
2023-06-07 09:58    记者 舒一展 通讯员 张超伶 陈 瑶


老街.jpg

  本网讯(记者 舒一展 通讯员 张超伶 陈 瑶)盛夏已至,阵阵飘香的瓜果再一次将大家的目光吸引到了小港街道的下邵社区。采摘、尝鲜、游玩……温馨热闹的场景,为夏日的山水田园再添了一分灵动。

  在距离农田不远的下邵老街,同样孕育着新一轮的生机。下邵村坐落于小浃江边,曾经是北仑往来鄞州的陆路和水路要道。因此,下邵老街过去是方圆十里村庄的经济、物资集散和交易中心,繁华了上百年。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当现代化建设的车轮滚滚驶过后,已不再处于交通要冲的下邵老街曾一度面临商贸凋零、建筑老化、环境脏乱等诸多问题。

  在“千万工程”的大课题下,下邵老街开始了属于自己的蝶变之路。为了避免单纯追求经济发展和网红打卡点等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在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和调研后,小港街道和滨江新城建设指挥部决定因地制宜,将焦点放在了环境和底蕴两个方向。

  优化人居环境

  留住老街之“骨”

  走在今日的下邵老街街头,比较直观的感受便是宽敞和干净。村干部介绍,经过初步改造,老街的弱电线已全部接入地下,雨污分流设施已经全部建好投用,地面也进行了翻新。铺设在保留老街原风貌的同时,提升了人居环境。

  “现在村子里干净多了,住在这里舒服了不少。”在老街居民邵宗强家门口,他对记者说道。邵宗强年逾八旬,在老街经营过制鞋店和轮胎修理店,见证了老街近百年的变迁。丰富的阅历和乐观的心态使得他在今日依然精神矍铄。当谈及现在的居住环境时,老人表示很满意。“年纪大了,还是要经常出来透气晒太阳,现在外面环境好了,我每天坐在街边的时间比在家里长多了。”

  除了街面改造外,小港街道还对老街的古建筑进行了修缮。老街有两座远近闻名的古宅——“江南院落”和“紫气东来”,它们曾是村里大户人家的私人宅院,由于年久失修,结构老化严重,一度濒临倒塌。

  2020年开始,街道组织力量陆续对两座老宅进行修缮,遵从原有结构、原有材料、原有工艺的原则,拆除原结构损坏及连带区域,在房屋原有结构上,尽可能地保留并修缮可用构件,以新旧材料混合使用的方式最大程度保证了建筑的原有风貌。如今,“江南院落”的重建工作已完成,大门、院落和房间在精致、明亮和整洁的装修格局中继续散发着百年老宅的古朴底蕴。

  “没错,这就是我记忆中江南院落的样子,但是看着比以前更舒服,修得太好了!”“不用再羡慕别的地方了,我记忆中的老宅回来了!”现在,围坐在街边讨论和观赏这两座重生的古宅,是下邵老人们的乐趣之一。

  “接下来,我们还会对其他的老房子进行排摸,能保护的都尽量先保护起来,把老宅保持住原貌。”小港街道负责人说道。

  挖掘历史底蕴

  留住老街之“魂”

  “千万工程”的整治工作,改变的却远不只是人居环境。物质和精神“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更稳更持久。因此,在进行路面、建筑改造的同时,街道和村的负责人还注重发掘老街的历史故事,尤其是名人故事,留住老街之“魂”。

  “下邵老街有‘三多’,老宅多、巷子多、名人多。”走在街上,村干部骄傲地告诉记者,这条老街里孕育出一些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贡献,邵子平就是其中之一。

  祖籍下邵的邵子平先生童年和少年在南京度过,对南京城惨痛的过往印象深刻。因此从1988年起,在联合国总部从事人力资源与法规工作的邵子平与一批美籍华裔热心人士,在纽约先后创立了“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等一系列社会组织,立志搜集侵华日军的罪证,为在南京大屠杀中的遇难同胞讨回公道。1996年12月12日,在邵子平等人的精心组织下,“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在美国纽约召开记者会。会上,拉贝的后人菜茵哈特夫人向世界各国记者展示公布了拉贝日记,即刻引爆全球媒体。邵子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抗战史的研究工作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除了本地人外,在下邵老人们印象最深的历史人物中,还有一位令记者颇感意外的“外来户”,而且是一名日本人——关田朝子。

  关西朝子来自北海道,18岁时嫁给在日本工作的下邵人邵永鸿,后随丈夫回到中国定居。抗战时期,有日军在下邵村关帝庙附近遇袭。在村里搜索未果后,限令村民在10天交出游击队员,否则将实行三光政策。此时朝子正在上海,得知消息后立即匆匆赶回下邵。她面对日军的枪口,毫不畏惧,用一己之力救下了全村人。“她是全村的恩人,每次说起这位日本婆婆,我们都心怀感激。”这是下邵全村老人们对朝子的心声。

  目前,下邵老街完成了蝶变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和滨江新城建设指挥部积极合作,把老街改造工作融入周边的大型发展规划,引进更多新业态,吸引更多人,真正焕活老街生机。”小港街道负责人展望道。

 



- 关闭窗口 -

北仑新闻网
www.bl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