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仑新闻网
做好做活钟观光故居保护利用大文章
让历史文脉在灵山秀水中永续“跳动”
2022-07-28 09:13    记者 沈焰焰 通讯员 张杨

  本网讯(记者 沈焰焰 通讯员 张杨)“大家知道吗,在我国广东、广西、福建等地的森林里,分布着一种古老的植物,叫做观光木,它的名字‘观光’,来自于我们柴桥的名人、植物学家钟观光。他曾跋山涉水、历尽艰辛采集植物标本,开创了我国学者自己采集和制作标本进行分类学研究的新时代……”

  昨晚,大溟村钟观光故居的小院里,参加柴桥街道首届“观光杯”小小讲解员大赛的孩子,将钟观光先生的故事娓娓道来。

  芦江河畔,夏夜的蝉鸣,稚嫩的童声,在这静谧的江南老宅,交织成最灵动的文化音符,与历史展开徐徐“对话”。

  谁也不能穿越时空,但文化可以。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文物作为了解、研究历史文化的“活字典”,它的保护和利用,能够为留住文化根脉、传承文化基因提供强有力支撑。

  古镇柴桥,水软山温、钟灵毓秀,植物学家、革命家、教育家、中国近代植物学开创者钟观光先生,在双石人山脚下的大溟村,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和晚年岁月。然而他的故居,因为长期无人居住,自然侵蚀较为严重,破壁残垣随处可见。

  “老屋可以说是岌岌可危,好像是靠着满墙的爬山虎‘抓’着它才没有倒下,让人看了颇为心酸。”时任柴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分管文化工作的周晓春回忆说。

  修缮钟观光故居,势在必行。这是保护历史文物、传承乡土文化的现实需求,更是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潮流,柴桥街道十分坚定且执着——

  2010年,钟观光故居入选宁波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邀请专业机构进行测绘后编制了修缮设计方案,却因史料不足等种种原因绊住了修缮脚步。

  2012年8月,台风“海葵”来袭,故居西边山墙大面积倒塌。

  街道值班干部接到消息后,即刻赶到村里,拍下照片反馈给区文化部门:“钟家的老房子经受不住了!”

  但是,难题依旧摆在眼前。钟观光先生的后人只有一位玄孙在柴桥,其他都分居在外地,没有更为详细的留存资料,房子所有权无法考证,又如何动工?

  在不久后的一次家庭聚会中,周晓春意外得知自己有位长辈和钟观光先生有亲戚关系。这个消息让所有参与故居修缮工作的人欣喜万分。

  有了“知情人”,柴桥街道会同区文化部门,梳理出钟观光先生的家族脉络,又通过多个部门的协助,辗转与多位家属取得了联系,然后派员多次奔赴北京、上海、杭州等地,与家属见面详谈,并到钟观光先生工作过的地方搜集资料。

  “欣慰的是,钟老的后人都非常支持家乡政府,非常支持故居修缮,只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修好的故居必须免费开放。”周晓春说,更欣慰的是,从他们那儿得到了很多钟观光先生的生活工作照片,“这些照片太珍贵了,我们都是带着扫描仪去北京‘扫’来的。”

  山水迢迢路漫漫,经过严密周全的前期工作,2016年9月,钟观光故居维修工程全面动工,并于2017年3月顺利竣工,工程质量得到了省、市文物专家的高度评价。

  而“完好呈现”并不是文物保护的终极目的,“文物+”才是大文章。

  柴桥街道最终决定利用故居打造钟观光纪念馆,以展现钟观光先生一生上下求索的治学精神、勇于实践的开拓精神以及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并专门组建了史料征集小组,多渠道、多手段收集钟老先生的生平资料。

  又经过两年多策划、设计和近一年施工,2021年5月,钟观光纪念馆正式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占地1824平方米,由祖传屋四合院和小洋楼组成,通过四大板块详细地介绍了钟观光先生伟大而壮丽的一生,并收录了很多珍贵的手稿及植物标本。《芦江畔赤子 植物学先驱——钟观光生平展》还入选了国家文物局全国百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

  故居从修缮到开馆,几经波折,历时九年,诠释着中国人对于“根”文化与生俱来的执念。建成后的钟观光故居,不仅是钟观光先生的事迹陈列室,柴桥街道更是努力将它打造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以及乡土文化教育阵地。

  今年以来,街道依托钟观光纪念馆,大力开展“重走观光路“绿色科普之旅”等研学活动,还聘请区内中小学生担任“小小讲解员”,举办植物绘本分享、植物标本制作、植物拓展课程等一系列体验活动,让更多人了解钟观光先生、传承其精神实质。

  曾经默默无闻的小村庄也因此“活”了起来。作为土生土长的大溟村人,该村党支部书记黄汉军最满足的就是看着“村里每天都有客人来”,最期待的就是往后“村里会有越来越多客人来”。“街道和村里正在谋划打造‘欢乐农场’‘小学生科研基地’还有‘浓缩版植物园’,我们会保护好利用好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让这座纪念馆在我们这片土地上‘活’起来,也让钟老先生的精神从我们这片土地‘传’开去。”

  一阵雷雨,刷新了空气。老宅四合院的一角,一位老人坐在竹椅上,摇着蒲扇,看着石板缝里的小草换上了鲜嫩的外衣,看着背着水杯的孩子排着队蹦进了院里。老人是钟观光先生的玄孙钟钢铁,也是故居的文保员和管理员,在这里,日日夜夜、心满意足地守着他的“根”。

- 关闭窗口 -

北仑新闻网
www.bl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