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北仑区发展经济、稳定就业、促进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它们何以能道路越走越宽广?调研组试图梳理其发展的内在逻辑。
依港而兴,切入全球产业链。“书藏古今、港通天下”是宁波的城市口号,宁波舟山港以连续13年货物吞吐量全球第一的气魄占据了“半壁江山”。在宁波舟山港19个港区中,北仑占其四——北仑港、大榭港、穿山港、梅山港。4个港区的集装箱、货物吞吐量占全港的90%、30%,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6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让中小企业抓住优势、把港口资源优势发挥到极致,也就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进入宁波力劲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压铸机总装车间、仓储物流中心、工程技术中心……每一处都呈现出热火朝天的景象。约两层楼高、自重400吨,这个“巨无霸”是全球吨位最大的压铸机,锁模力高达9000吨。行政副总刘燕儿说,该产品2021年全球首发,实现了对国际巨头的跨越。
大型压铸机是汽车制造中的一个重要装备。正是凭借在行业的非凡实力,加上近水楼台的港口优势,力劲的产品出口到海外并切入全球产业链,成为特斯拉的大型压铸机供应商,助力其电动汽车车身底盘实现一体压铸工艺。
引起调研组注意的一个现象是,一批产值超百亿元或正在冲刺百亿元的龙头企业,也都是在北仑本土从中小企业一步步发展而来。
来到东方电缆股份“未来工厂”,站在企业自有的码头上,东海一望无际。这个2021年9月投产的新厂区,是我国最大的海缆智能化生产基地。总经理助理张悦介绍说:“它能将企业的年产值增加100亿元。”作为一家聚焦陆缆系统、海缆系统和海洋工程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东方电缆生产的海洋脐带缆被评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公司产品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稳步增长,提升了我国海洋领域高端能源装备的国际竞争力。“借港、出海”,看来是北仑中小企业的壮阔航道。
坚守实业,细分领域做专做精。串联北仑中小企业,调研组发现它们有着专攻实业、专注实体,低调务实、科技创新的共性。
“在宁波臻至机械模具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排排机床设备飞速运转,机器声轰鸣。总书记走到生产线旁,了解模具产品生产工艺流程,询问市场销售情况,看得十分仔细,问得十分具体。”这些场景,副总经理刘瑾说终生都不会忘记。总书记考察两年来,公司呈现出突飞猛进的态势,2021年的销售额突破2亿元,比2019年翻了一番。“22年来我们只专注于做模具。”刘瑾说,从民用模具到工业模具,再到汽配模具、新能源汽配模具,臻至一直坚守“老底子”,并通过产品创新夺得行业话语权。如今,公司产值的60%是靠新产品创造的。
政企携手,打造全球先进制造样板。虎年春节开工第二天,2月8日上午,北仑区召开“六促六优”专项行动动员大会,提出将在产业升级、项目提速等6大领域蓄势待发,加快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区。“会议直接将专项行动分解成4个季度34项具体任务,周会商、月小结、季汇报。例如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一项,就具体到2022年要召开4场银企对接会。”区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说。
从2020年8月26日初次对接,到11月26日正式签约落户,再到2021年5月28日正式开工,仅仅9个月的时间,总投资20亿元的维凯集团乘鹰新材料项目就进入了全面施工建设阶段。多年来,正是因为北仑区在要素保障、惠企政策上力求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在满足产业导向门槛前提下,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其他;在程序上力推行政审批简化和“最多跑一次”改革,才出现了以行政服务管理效率引导中小企业迅猛发展的局面。
“看我们这核心园区,虽说只有0.9平方公里,但已累计引进优质产业项目13个,总投资42.7亿元。”北仑工投公司的徐明坚手指的方向,总投资约3.87亿元的产业服务综合体、总投资约3.84亿元的职工公寓,以及配套的经济型酒店、中小型超市、餐馆都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这是北仑区在总书记考察时的大碶模具汽配园区基础上,高标准建设的灵峰现代产业园,致力于打造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示范窗口。园区总规划面积13.4平方公里,重点拓展5G+工业互联网、智能装备及服务、工业关键基础件、高端汽配零部件4大产业领域,预计到2030年实现新增工业产值1000亿元。
党建引领,首创工业社区服务企业模式。史孟艳说,灵峰社区实行的是园区管理服务中心和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走的是小微园区社会化服务路子,最大特色就是以实体化工业社区来服务小微园区。史孟艳既是中心主任也是社区书记。
这是北仑区在2008年全国首创的工业社区服务企业模式,它把全区工业企业集聚区域规划成10多个工业社区,变园区管理为社区治理,像服务居民一样常态化服务数千家企业。一个工业社区财政供养人员通常是10个左右,却能够服务数百家企业、数万名职工,大大地降低了行政成本。
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项目上、楼宇上、网络上,工业社区党组织通过把治理模式由“党政负责”转向“党政主导”,完善基层治理标准体系,实现了区域内各类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
大港社区党委书记朱红明在两年前疫情发生时曾经创下了“日均暴走3万步”的记录。大港是全国首个不设居委会的工业社区,服务着651家企业近10万员工。疫情发生时她们挨家挨户走访企业。复工复产时,她们当天踏查、当天核验、当天上报。朱红明因此获得了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她说:“工业社区模式中,党建引领作用充分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