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仑新闻网
区传媒中心记者
15天抗疫日记 咫尺之间见证历史时刻
2022-01-20 09:02    记者 舒一展

认真工作的丁老师

15日晚,驻点边上的卡口拆除的场景

这是某一餐盒饭,那一顿丁老师吃得很爽

5日晚上出发前,部门主任在我的大白服上写名字。这是我这十天穿的衣服中,名字写的最好看的一身

我们在大港工业社区驻点的窝

  本网记者 舒一展  

  记录每一段历史,除了正史外,应当还要有点花絮。

  2022年1月1日,北仑发生疫情。虽然给我的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但是这个突发事件让我有机会近距离见证和记录历史。15天中,我先是在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值守,后深入封控区、管控区报道。虽然我只是一名入行不久的新记者,但这次经历足以永生难忘。

  一、黑云压城城欲摧

  这一轮疫情形势之严峻、发展速度之快,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也包括我自己。

  1月1日6:30,工作群里突然收到一条要求部分人员返岗上班的紧急通知。当时很意外,也很紧张,到处和小伙伴们打听发生了什么事。直到看到确诊病例的通报后,才开始接受现实。

  13:00,住所南面的329国道开始封闭;收到的关心和问候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小伙伴开始担心自己是否能回家……一切都呈现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态势。

  19:00,正式踏进疫情防控指挥部的一刻,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次北仑直面疫情,使得指挥部的氛围较之前更加凝重,节奏更加紧张。

  2日凌晨,趁着刚开完连线会议的间隙,到行政中心南门广场呼吸新鲜空气。夜晚果然比白天要冷得多,即便穿着厚羽绒服,也忍不住发抖。翻到了小伙伴们下班回家路上发的朋友圈,再看看外面空荡荡的马路。希望回家路上多点温暖和光明吧。

  1月2日,从00:00到4:30,指挥部相继进行了三次连线。等到所有连线结束,已是破晓时分。

  由于在指挥部值的是夜班,那几天的生物钟完全相反。很多小伙伴都跟我说“你辛苦了”,其实,和没日没夜的医护人员以及工作人员相比,我在白天还有充足的时间睡觉,已经是莫大的幸福了。

  二、行人刁斗风沙暗

  2日下午,住所边上的小区由于出现阳性病例被列为封控区。3日开始,路上除了大白以及零星几个购买物资的行人,便是一片安静。

  通过前两日的经历,大家已经逐渐平静下来,按照特殊时期的状态开展工作和生活。采样、隔离、转移,一切有条不紊地运行着。

  晚上,指挥部继续紧张运行。在连续几场会议后,趁着值守的空隙,我又一次来到南门广场。望着漫长的夜晚,多少有些惆怅,不知道这个状态要持续多久。

  4日上午,除了核酸采样点位,别的地方依旧是一片安静。做完核酸,我回到家洗完澡倒头就睡。其实到了第四天,已经完全习惯了这样的工作与生活。

  晚上,和在封控区独居的一位伙伴聊了一会儿。她说希望大家有空的时候拎着物资到卡口来看望她。我说,巧了,我也希望有人能来看望一下我。

  疫情真的改变了太多生活方式和习惯。

  三、长烟落日孤城闭

  5日晚上,开始执行新任务——进入封控区、管控区报道。

  这次单位派了3组记者进驻封控区和管控区,我们组进驻的是大港工业社区,另外两组分别进驻沿海村和永丰村。刚接到需要进驻的消息时,我曾经犹豫过。毕竟之前经历的只是疫情外围影响,对“管控区”“封控区”这些字眼,心里还是发怵的。然而转念一想,既然要记录历史,深入一线正是再合适不过的契机。

  而接下来十天的经历证明,自己这一想法完全正确。

  和家人朋友打过招呼后,便赶往单位,和同行的伙伴一起出发前往驻点。从单位到驻点的距离并不远,大概也就3公里左右。然而一路上不同往常的安静以及经过的关卡,让这段路比平时更加漫长。

  来到驻点,已经在这里工作了3天的机关干部、志愿者和社区工作人员,积极帮我们搬东西、找住处。由于驻点在社区办公楼,我们便选了一个比较宽敞的大卧室——社区的报告厅舞台。等到完全安顿好,看着舞台上的几张地铺,再看看大楼的公共卫生间,心里明白了:接下来几天的个人卫生问题就不要太过在意了……

  别想了,早点睡吧,疫情结束前这里就是你的家!

  6日上午,正式开始执行任务。当天上午进入的是封控区向阳社区。

  向阳社区居民小区较多,平时也是热闹的区域,而那天除了做核酸的大白们,便再无别人。早晨刚好降温,风特别大,因为前一晚穿着防护服进入社区,我出了一身汗,所以少穿了一件衣服。结果就在寒风下瑟瑟发抖,心里默念:千万别在这里感冒发热……

  向阳社区的齐龙书记得知这一情况后便说:“说明你们年轻人动得还不够多,我这两天都是两三件衣服一件防护服,动得多了就感觉不到冷了。”说完这句话,他便带着大白们进入了楼道。当时我还没有特别在意,直到7日1:00,我因为稿子的一些细节在钉钉上向他核实,发现他秒读并且秒回时,才又回想起这句话。我想:到底是动得太多身体不觉得冷,还是忙到忘记感知温度?

  在采访备碶村党总支书记李军的那天早上,我们先来到村委会。当时李书记已经去村里巡查,我们遇见了一位街道驻村干部胡惠伟主任。当时她正在打开一桶泡面往里面放调料,得知我们的来意后,她立即放下泡面,带着我们深入村中找到了李书记。下午我问她要了几张李书记的照片,对她表示感谢。她却说:“不要客气,我们现在都是一条战线上的战友,相互帮忙是应该的。”这句话戳到我了,临时相遇的陌生人之间都有这样用心地鼓励和照顾,可想而知,在这条抗疫战线上,有多么强大的凝聚力。

  四、一夜征人尽望乡

  来到封控区,便意味着进入了战场。而对于上了战场的人而言,对家人的牵挂是永恒的主题。

  在6日采访齐龙书记时,他的儿子正在参加选考。由于疫情,他无法陪在儿子身边。本以为他会表示遗憾,但实际上他的眼神里流露出了一丝骄傲。正如他面对着镜头给儿子寄语时说道:“我们在两个战场,一定都能传来好消息!”

  每天晚饭后,都会成为驻点志愿者以及工作人员难得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大家无一例外都拿着手机和家人电话或视频。

  7日晚上,采访了一位并肩作战的北仑资规分局志愿者,他说自己的妻子就是一名医生,自从去年12月30日到医院上班后,就再没有见过面。采访最后,问到疫情结束后最想和家里人做什么时,他的第一反应是:“这么长时间没见过小孩了,很想抱抱他们。”

  8日上午,防范区解封。晚上的社区大楼更加热闹……就连我的搭档丁老师的心也开始躁动起来。丁老师的家距离驻点2公里不到,每天外出采访时,都会经过他住的小区,所以他想回家的心情比大部分人都要迫切。当天采访又一次经过他家门口时,我们商量着是不是该给他出一篇报道,主题就叫“当代媒体人的大禹精神”。他好像对这个主题甚是满意,甚至觉得自己比大禹还要伟大,毕竟他几乎一天就要经过家门口三次……然后我们一路上都在讨论报道的思路,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其实,丁老师之所以那么想回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我们已经3天没洗澡没洗头了,天天都在相互嫌弃和自我嫌弃中度过。而“洗澡”两个字也成为我们接下来几天的执念。

  五、长风破浪会有时

  9日早上,志愿者团队暂时没有任务,基本上睡到了自然醒。可能是因为休息得不错,大家的食欲也有所回归,不少人甚至开始对早饭有了期盼:“如果能来一碗热乎的豆腐脑……”“如果能来一碗热的粉丝汤……”

  平心而论,在封控区的这几天伙食还是不错的,早饭是每人两个面包、两个卤蛋、一盒牛奶,中午和晚上的盒饭基本上都是二荤一素,而且社区和志愿者团队每天还会想方设法给大家加菜。

  10日到12日,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报道各个街道支援新碶的志愿者队伍。

  10日,我们来到凤洋村,采访梅山街道和郭巨街道的志愿队。在跟着梅山志愿队巡逻村子时,刚好看到他们帮助一户居家隔离的老人解决了难题,老人隔着窗户不停地对队员们表示感谢。当时梅山志愿队的领队还和我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可以拍着胸脯说,在我们进驻以后,没有让村里一户居民饿过肚子!”这句底气十足的话,让我记忆犹新。

  11日下午,我们来到向家村采访白峰街道志愿队。由于向家村大部分住户已经转移隔离,志愿队的任务就是每天巡查。村子里小巷盘根错节,大部分都是老式房屋。我跟着领队进入一栋屋子上楼排查时,好几次差点因为看不清路而摔跤,光一条巷子挨家挨户巡查就要好久。这只是在白天,到了晚上,巡逻的压力会更大。

  六、凭君传语报平安

  12日到14日这三天,是进入封控区后相对平静的日子。虽然外面已经解封,但是封控区和管控区内节奏依然没变,甚至管控得更加严格。

  12日晚,机关干部志愿者团队中有3名成员接到通知,提前撤离驻点。其中有一名成员陈浩在前一晚还和我交谈过。他是北仑资规分局的工作人员,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他的眼睛在来驻点前就发炎了,在临走前一天还没有完全好。很难想象在高强度的十多天,特别是在穿戴着防护服和护目镜的时候,他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说到这次带着伤来到前线,他自己并没有在意。“大不了出去后看医生,最严重的也就是划一刀”,这便是他的回应。

  14日,虽然本轮疫情已经逐渐接近尾声,但是社区更加忙碌。和其他村社有所不同,大港是工业社区,辖区里都是企业。这次疫情对企业的冲击非常大,从10日开始就陆续有企业负责人找到社区党委书记朱红明。当大家都在盼着解封能够出去时,朱书记却说:“等可以正常生产以后,要处理的事情会更多,所以我们是不能放松的……”

  希望接下来一切安好。

  七、今现功名胜古人

  14日晚开始,包括我们在内的驻点人员都收到了回撤的通知。15日白天,除了做好最后一条稿子,便是在收拾行李。

  看着收拾干净的铺位,又发了一会儿呆。感觉这15天真的一眨眼就过去了,5日晚上心里在想:怎么突然就进来了?而现在则在想:怎么又突然要出去了?

  当然,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防控力度之强、效率之高。在这15天里,我们只是作为记者都已经能明显感觉到身心疲惫,而那些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和基层工作人员,他们在这半个月里又经历着怎样的身体和精神考验?

  在本轮疫情中,我们既是历史的记录和见证者,又和大家一样,是抗疫成果的直接受益者。

  15日晚,收到了人生中第一束鲜花。在拖着十天没洗澡的身体以及一大堆脏行李回到住处后,心里突然涌起了一阵期待:正式拥抱2022年!

- 关闭窗口 -

北仑新闻网
www.bl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