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仑新闻网
穿山疏港高速
助力花木之乡按下发展“快进键”
2021-06-03 08:49  


  本网记者 余姣姣 严健中 见习记者 张煜挺 成百舸 通讯员 叶晶晶 林芳洁


  沿着穿山疏港高速,柴桥两侧田野上的杜鹃、茶梅等花木连绵成片,从高空俯瞰,片片花田错落有致、相互链接,仿佛打翻了的调色盘,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穿山疏港高速公路东起穿山半岛北仑四期集装箱码头,西接宁波市绕城高速公路东段,是宁波市“一环五射三复三连三疏港”高速公路网中的疏港公路之一。自2017年1月24日正式通车以来,柴桥的花木绿植凭借着通达的高速路网,远销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这里的花木产业由此走上了发展“快车道”。

  眼下正是毛鹃的销售季节,花农们忙着将采摘捆扎好的苗木装车,通过穿山疏港高速发往全国各地。目前,柴桥花木种植面积达2万多亩,年产值达5亿多元,已形成集生产、销售、社会化服务为一体的花木产业体系,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进军嫁接微型盆景 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柴桥素有中国杜鹃花之乡的美誉。从柴桥高速口下来向西行驶几分钟,便可到达北仑万景杜鹃良种园基地,欣赏杜鹃的最美姿态,感受杜鹃的生机和热情。如今这个时节,基地里的皋月杜鹃盈盈绽放,娇艳欲滴,惹人怜爱。

  初夏正午,日头正盛,80后“花二代”沃科军满头大汗,顾不上擦,正在他的万景杜鹃良种园基地里忙着给杜鹃翻盆、修剪、造型。据他介绍,在这个30多亩的基地里,共有500多种杜鹃,以西洋杜鹃为主,其中引进的夏鹃有100多种,自己培育的杜鹃品种有两三百种。如今,他已有21个自育品种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证,皋月杜鹃则是他近年来全力培育的品种。

  虽然现在不是西洋杜鹃的花期,但葱葱郁郁、长势喜人的西洋杜鹃依旧很壮观。而就在这个基地里,另一处的独特风景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里的杜鹃造型各异、千姿百态、大小不一,各自成景让人目不暇接。“这是我培育的嫁接杜鹃盆景,也是基地花木未来的发展方向。”沃科军向记者介绍道。

  近年来,花木产业面临土地资源紧缺、部分品种老化等瓶颈。沃科军紧跟市场积极转型,发展精品苗木,调整花木产品结构,提高花木产品附加值,实现花木产业转型升级。结合自身的优势,他决定将杜鹃养成盆景,转型进军嫁接杜鹃盆景市场。

  经过嫁接、造型的杜鹃,不仅身价暴涨,而且深受上海、深圳等地市场的青睐。沃科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株5年生的夏鹃一般市场售价在几百元,而在经过嫁接、造型,5年成型后的庭院杜鹃盆景能卖到1万元,甚至更高。去年以来,他培育的微型盆景成了网上的热销产品,从基地发货,江浙沪包邮区的顾客可在一天时间内收到。这其中还离不开便捷畅达的高速。

  “嫁接杜鹃盆景不同于传统的花木,每盆都有它的形态和特色,来现场看会更直观、更具吸引力。因我们基地距离高速口这么近,这两年,来基地看盆景的顾客也多了起来,每次来看,都会买点回去。”谈起高速带来的变化,沃科军深有体会,他说,高速不仅缩短了花木运输时间,还拉进了基地和顾客的距离。

  记者采访期间,基地里不时有来自省内外的客户上门咨询、购买盆景。“我跟他合作已有四五年了,之前是谈好后让他直接发货过来。现在交通这么便捷,开车3个多小时就到了,来基地能挑到更符合顾客需求的盆景。”来自湖州的花木种植户宋凎金说,他的顾客很喜欢沃科军培育的杜鹃盆景,经常来基地采购盆景。

  高速路成了致富路 三代花农奔小康

  四周群山相拥,山脚房屋错落有致,远处田块交错,走进上龙泉村,小桥流水人家的画卷展现在眼前……5月的上龙泉村在青山的映衬下,活力满满,田地里的苗木正“疯狂”地生长,淙淙的溪水欢快地向山下跑去,勤劳的花农挥洒着汗水打理着花木田,犹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在上龙泉村村口,花农张华行正在自家的苗木田里忙着扦插。“现在正是扦插的好时节,以前这个时候差不多进入农闲季节,现在销路好、交通又便捷,大家都在地里忙着。”张华行一边扦插一边向记者介绍,今年毛鹃售价一直在上涨,尽管价格居高不下,苗木依旧供不应求。

  而30年前的这里,村庄破旧不堪、村民生活贫困,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种出来的蔬菜也卖不掉,只能烂在地里;年轻人在工厂上班,每个月也只有三四百元的收入,年轻姑娘都不愿意嫁进来,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穷。

  “穷则变,变则通。”上龙泉村的党支部书记看到其他村种花木能赚到钱,便号召村民尝试走走这条新路子。曾经的农田变成如今成片的花田,这需要一个过程。对于上龙泉亦是如此,起初村里只有少部分村民种花木。在看到花木收购商会上门收购,不用愁销路,而且收益还很可观后,越来越多的村民转型成了花农,越来越多的农田变成了花田。几年后,村民们不仅建了新房、买了新车,村子的名气也渐渐打出去了,上龙泉用花木打开了村民的致富路。

  张华行的父亲张惠德是村里最早一批种植花木的村民,子承父业,张华行34岁时辞去工厂的工作,开始一门心思种花木。上世纪末,花木销售进入低谷期,没有人来村里收购花木,种的花木卖不出去,村民们个个愁眉苦脸。“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要走出去,另谋出路!”身为张华行在与村里的党员们商量后,决定带着苗木到全国各地去卖。

  张华行告诉记者,那时候高速还不像今天这么畅达,出去一趟至少要一周才能回来,带出去的部分苗木因运输时间过长降低了存活率,但另有收获。“省内外花木市场很大,我们去闯一闯,拓宽花木销路。”回来后,张华行等花农跟村干部们一起号召大家去苏州、萧山、武汉等花木市场买店铺直销,由此打开了销路。

  运输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苗木的成活率。“为了保证苗木成活率,我们经常半夜挖苗、捆扎、装车发货。”张华行说,如今高速通到了家门口,不仅发货便捷了,保证了苗木的成活率,还让上龙泉人种的苗木销往全国各地。

  便捷交通网,铺就致富路。扩宽村道、修建公路、连接高速……交通大提速助力全村奔小康。这是上龙泉村的真实写照。经过两代人的努力奋斗,田里的花木风景变成了“钱景”,上龙泉村不仅一早就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通到家门口的高速路还让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10年前,张华行的儿子张海彪放弃了北仑的稳定工作,回到村里接棒花木事业,成了名副其实的“花三代”。走进张海彪的家,除了日常的劳动工具,还能看到直播设备、防撞泡沫、打包木箱、快递单。张海彪告诉记者,村里像他这样的“花三代”一早就在尝试用新的信息技术来突破传统花木的种植技术和销售方式。

  本土杜鹃品种单一,他们就去引进和培育进口杜鹃,嫁接、扦插,为本土品种注入新基因;土地资源紧缺,他们就去探索盆栽技术,什么样的花配什么样的营养土,不断尝试和记录;市场波动大销售面局限,他们就去尝试网络直播,改良包装保证精品苗木的长途运输……

  这条贯穿东西的穿山疏港高速,不仅为柴桥花木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和动力,更让柴桥的花农们走出了一条既富又美的乡村产业振兴之路。

- 关闭窗口 -

北仑新闻网
www.bl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