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仑新闻网
老画家的乡情
2022-06-24 08:38    育 之

□ 育 之

乡情是什么?是行走在家乡小路的感觉,是童年与小伙伴玩耍的记忆,是母亲烹调的家乡菜味道,是终生难忘亲切的乡音回响……

著名连环画家贺友直先生对于家乡的情感,从他常挂在嘴边的话中可以体现:“我是正宗新碶头人,1937年新碶小学毕业的。我非常喜欢画家乡的东西,家乡的东西很熟悉,我眼睛一闭就背得出来。”

1922年11月21日,贺友直出生于上海,五岁丧母,后托养在家乡的姑妈家,姑妈视他为己出,他重新获得了母爱,给他的童年生活带来了欢乐。1931年他被送到了父亲身边,并在当地读书。1934年因其父失业,无奈贺友直又回到了家乡新碶,并在新碶小学就读,1937年小学毕业。1938年随大叔赴沪学生意后,期间除抗战回家教书及被抓壮丁当兵,就一直定居在上海。

在贺友直儿童时期,生活在家乡的欢乐时光,给他烙下了深刻印记,所以他一直对家乡有一种情结。儿时在家乡的经历,很大程度地对他的美术成材起到了启蒙。在姑妈家的宁式眠床上睡觉长大,床铺上描绘的戏文人物、雕刻的花鸟虫鱼,让他百看不厌,并在幼小的心灵埋下了绘画的种子。后来在新碶小学念书,校舍设在关帝庙里,庙里有一个戏台,戏台上绘有精彩的三国故事彩绘,把他给迷住了,成了他习画范本,一有兴趣就画,无师自通地激活了美术天赋。

1998年,贺友直位于新碶的祖居要拆迁了,按政策规定可得到一笔拆迁补偿款。他与妻子商量后,决定在离原祖居近50米的地方买一套二居室商品房,一间做卧室一间做画室。2001年3月,贺友直住进了位于新碶街道珍宝公寓自己的新家,他还诙谐地说在家乡新碶有了自己的“别野”了,显得十分高兴。

在一次活动中,贺老心有感慨地说:“如果说我有条件的话,我还想画老的新碶镇。新碶镇把我养育大,我有这个能力也有这个责任画新碶老街。”新碶街道领导在知道了贺老的心愿后,提出了新碶街道文化探源工程计划,贺友直的新碶老街民俗风情组画创作被列入其中。

2003年的夏天,耄耋之年的贺老回到家乡,盛夏酷暑又逢“非典”期间,应新碶街道之邀在珍宝公寓自己的新家,正式开始创作《新碶老街风情录》。

对于创作《新碶老街风情录》,他感慨地说:“家乡的东西我很熟悉,比如‘凉亭’我读书的地方,‘车坝’我经常看,‘新碶头’的碶我经常走过。不管我多大年纪,离开家乡多长的时间,我没有忘记我是北仑人,尤其我没有忘记我是新碶人。”这正是他创作的激情所在。

在创作期间,为忠实于历史原貌,数次召集了与贺老年龄相仿的老街坊进行座谈,这其中有老店主如“虞源顺油车行”虞岳萱先生、“新启裕南货店”陈震德先生等,他们一起帮助贺老回忆过去的街景市面,有的还动手画出街两旁店铺平面图等,为顺利创作《新碶老街风情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弥补了贺老不熟悉的地方以及史实材料不足的缺憾。

经过半年多时间,贺友直将他七十年前记忆中新碶老街的新碶头、凉亭、坝头、行号、油车、市日、谢年、唱新闻、过年、行会等旧时场景,真实细腻地呈现在画卷上。既有对场景风物的描绘,又有对这一旧迹的文字记述,生动地展现了新碶老街的历史风貌和当年的民俗风情,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贺老为新碶的文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家乡的人们留下一笔宝贵文化财富。十幅组画表现的家乡景物全凭贺友直少年时代的记忆,老人对家乡的感情和清晰的记忆,让许多人惊叹不已。

贺友直在创作完成《新碶老街风情录》后说:“我之所以画新碶老街,不是出于怀旧,是让没有见过新碶的人对过去有所了解,使之与今天有个对比,也使之了解一些值得了解的事物。因为历史的东西,总是应该记住的……一个人,对生养自己的父母及其生长的家乡是不会忘记的,我的身体里有父母的基因,在艺术性格里,就必然含有家乡提供的基因,能有今天,怎可不感恩家乡?”

《新碶老街风情录》十幅作品完成于2003年11月底。2004年4月,新碶街道将其编印成册,并进行了首发式。创作完成后贺友直将原作无偿捐赠给北仑博物馆(现中国港口博物馆),丰富了家乡博物馆的馆藏品,也让没见到过老新碶的北仑年轻一代,在画作上了解过去的新碶风貌,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取得的伟大成果,展望着美好的明天,这正是贺友直创作《新碶老街风情录》的初衷吧。

值此著名连环画家、“新碶头人”贺友直百年诞辰之际,以示纪念。

贺老,家乡人民怀念您!

- 关闭窗口 -

北仑新闻网
www.bl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