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仑新闻网
英烈有知当含笑
2022-06-10 09:51    张仿治

□ 张仿治

早在几年前整理我的家乡后洋村的历史资料时,我就知道在我们村有一位了不起的革命烈士,他叫张仲英,又名张文治。说他了不起,是因为我得知在家乡刚解放不久,县里就送上一块由时任镇海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王博平亲笔书写“典型犹在”四个大字的光荣匾,敲锣打鼓送到后洋村小张家的张仲英家,悬挂在家族的祖堂里。

几十年来,我听闻过无数烈士的故事,但当读到自己故园的烈士事迹,心中仍免不了波澜起伏。第二天我就来到位于大碶莘峰村的革命烈士陵园瞻仰烈士墓,心里想着,这位让县长亲自表彰的烈士,有着怎样的英勇事迹呢?

手头上的资料比较简单,只知道1920年出生的他在18岁那年的“八一三事变”后,由表弟介绍参加抗日救国运动,在上海难民收容所任文化教员,进行抗日宣传活动,次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后根据上海地下党安排,带领一批进步青年奔赴敌占区苏州、常熟一带,参加新四军领导的抗日义勇军。21岁被调至苏南根据地,历任中共茅东、镇丹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带领抗日群众多次挫败日军“清剿”与“扫荡”,使抗日根据地得以巩固与扩大。26岁时,新四军北撤,他奉命留守坚持,任中共茅山工委委员兼茅东武工队队长,就地坚持革命斗争。国民党不断抽调部队对茅山地区实施大“清剿”,第二年2月20日,遭奸人告密,张仲英不幸被捕。在狱中他不仅自己在严刑拷打面前宁死不屈,还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开展秘密活动,利用一切机会教育和规劝难友保持革命气节。同年秋,他在无锡被秘密杀害,时年仅27岁。

我就此访问了几位家乡的老人。后洋村的老干部张治标回忆,烈士母亲虽然原先在上海生活,但晚年是回故乡度过的,80多岁去世。当时虽然农村条件极其艰苦,但生产大队(村)每年都给予她一定的生活补助。她衣食简朴,平时穿着清清爽爽,待人和气友善。

又据相邻的林头方村老人方兆兴回忆,他家与张仲英家是亲戚,仲英儿时从上海回故乡来,就在林头方村的六桂小学读书,住在方兆兴家里。他还记得,那时,每天放学后,仲英常帮他家放牛,而到了夜里,仲英总是在烛光下读书写字。说着这些,方兆兴老人无限感慨:仲英小学毕业后去上海,此后就再没有见面了!

近期又有朋友提供资料,使我对张仲英的生平有了进一步了解。

他生于上海,父母都是工人,贫病交迫中,父亲在他三岁时就不幸去世。母亲在一家纱厂做女工,每天干活10多小时,艰难维持生活。后来仲英回故乡读书,小学毕业后又去上海,15岁就在上海公兴昌五金店当学徒,为母亲分担生活重担。那时起,他从忧国忧民到逐渐觉醒,一步步走上了革命道路,鞠躬尽瘁,直至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

朋友提供的资料里更有一段令人唏嘘的佳话:张仲英生前有一位忠贞的革命伴侣,她叫左冰,江苏人。她与仲英相识于镇丹县反“清乡”斗争的艰难岁月,1945年春天在苏南地委整风学习期间,他俩由一般同志的友谊发展成爱人关系。不久两人就由组织分配到不同地区开展工作,但当时谁也想不到,这次分别,竟是永诀!

张仲英被捕后,左冰一直在等着他回来,当得知张仲英已英勇就义,她还是没有放弃对仲英的爱。解放前夕,她的胞兄左治平也被捕牺牲。连续两位亲人被敌人杀害,左冰悲痛欲绝,只以更加积极的工作和学习来告慰牺牲的亲人。在张仲英被捕杀害到她自己病逝的14年里,她无时无刻不以仲英为怀,曾拒绝了许多爱慕者的追求。

解放后,左冰曾来宁波镇海寻找仲英之母,以尽儿媳的孝心,但终因地址不详,未能如愿。1959年,正值建国10周年之际,左冰写下了洋洋万言的回忆录《深切怀念张仲英同志》,寄托对爱人的悠悠哀思。1960年左冰病逝,被追认为革命烈士,骨灰安葬在上海革命烈士陵园……

左冰烈士的遗稿中回忆说,张仲英儿时常是一只大饼充当一天的饭,她又写道:“想起在风吹麦浪起的季节里,我们并肩在麦田岸埂上散步,谈到未来……”那么,他们向往的未来,现在变得什么样了呢?我不必说整个欣欣向荣的祖国,只想请烈士回到自己的家乡来看看吧。如今,原后洋村及四周诸村地面,早已是北仑城区的一部分,看到这里的日新月异、莺歌燕舞,想必烈士英灵“泪飞顿作倾盆雨”了。特别要提到的是,家乡千千万万的后人都牢牢记着——“典型犹在”,后继有人呢!

- 关闭窗口 -

北仑新闻网
www.bl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