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仑新闻网
海天雄关中的民族荣辱
——从千亩岙碉堡群探寻北仑抗战史
2022-01-19 08:38    舒一展 范晓磊 郑卓妍

本刊记者 舒一展 范晓磊 见习记者 郑卓妍

探寻抗战时期的历史遗迹,聆听中华民族抗击外侮的故事。

北仑区位于浙江东部沿海,原属镇海县的东南部。海天雄关甬江口自南宋起,即成为拱卫京师临安的海上门户。到明初,便成为海上外敌入侵江浙的必经之地。几百年来,为了保卫海疆,守护家园安宁,一代代先辈们毅然走上前线,留下了一个个可歌可泣保家卫国的故事。

在新碶街道千亩岙的山野里,如今还散落着十几座碉堡。其中位于马鞍山山顶的一座碉堡面积达50余平方米,经区文保所工作人员实地考证后认为,这座碉堡建于上世纪30年代末,是为抗击侵华日军从海上入侵而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在北仑区文保工作开展过程中,在山脊上发现规模如此大的碉堡实属罕见,这不仅是文保工作的新突破,也为宁波市的抗日战争史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近日,记者跟随区文保所工作人员陈一鸣带领的团队来到马鞍山山顶,走进碉堡内部,探寻曾经在北仑发生的抗战事迹,近距离感受那段冰冷而又悲壮的战争岁月。

“使敌难以上陆”

“一·二八”事变后的海防战略重点

“前面就是1940年日军在老鼠山登陆的位置……”登上马鞍山山顶北眺,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年日军登陆老鼠山的地点,陈一鸣对记者说,这座碉堡距离当时日军登陆的位置只有2千米,而且视野开阔,在重机枪的有效射程内,可以有效阻止日军登陆。而在1932年中国政府出台的《宁波防守计划》中,沿江沿海要塞的修筑普遍选择这一思路。

1932年1月28日,日军在上海悍然发动“一·二八”事变,虽然经过十九路军等部队的奋力抵抗迫使日军高层宣布停战,但是经过此次事变后的国民政府意识到了来自海上的危险。为了防止今后日军再次从海上登陆,入侵浙江、上海进而威胁南京,国民政府开始着手整顿沿江沿海的各个要塞,成立了军事委员会城塞组,统筹修理各要塞和海防工事,并聘请德国军事顾问团进行协助。从

1932年起逐步建立以中国中部(北起黄河、南迄甬江)为中心,以长江为重点,划分为中、南、西、北四区。而在南区中,作为南京、上海两地南翼屏障的宁波镇海要塞区受到了高层的高度重视,《宁波防守计划》便应运而生。

《宁波防守计划》是由国民政府的参谋本部,根据德国顾问呈送的《关于对在宁波登陆敌军以行防御之考虑》拟定而成。在该计划中,对日军的登陆地点做出了预测,其中镇海口、老鼠山一带被认为是首要危险地区之一。因此,《计划》着重指出:“本区沿线辽阔,兵力不多,欲于沿海一带取纵横严密之配备……构筑永久工事,以使敌难以上陆为要旨”。

《宁波防守计划》的防御思路,在马鞍山山顶的这座碉堡结构中也能够得到体现。碉堡北侧正对老鼠山的位置设立了两个射击孔以增强火力,同时,为了加固要塞,军事委员会城塞组选择将这座碉堡用钢筋混凝土构筑成永久性防御工事。因此,尽管历经80多年的岁月,要塞结构依然保存完好,在外可见南北面各两个射击孔以及西面的进出口,走进要塞内部依然清晰可见水泥墙以及射击孔下方用于架枪的水泥台。“这对研究中国人民抵抗外来侵略,研究抗日战争时期建筑工事来说意义重大。”陈一鸣表示。

“浙东台儿庄战役”镇海保卫战

抗日战争中唯一的一场海防胜仗

“这座碉堡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在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激烈的镇海保卫战……”结合史料记载,陈一鸣在碉堡前向记者介绍了那场发生在80多年前的战斗。

《宁波防守计划》实施后,有力保障了宁波的安全。沿海工事的建设以及镇海要塞的合理布防,成为抵御日军入侵的重要屏障。然而,作为拱卫(南)京沪南翼的屏障,宁波依然受到了日本的觊觎。自1936年起,日军就不断对宁波沿海及镇海要塞进行侵扰,1937年9月至1940年7月,镇海要塞受到的侵扰多达40余次。1940年7月15日,日军大本营再次大举进攻,企图攻占镇海要塞,镇海保卫战就此打响。

7月15日,日本侵略军装甲汽艇六七艘进犯镇海穿山,守军还击,伤其2艘。随后,日军舰队封锁宁波港口。7月17日凌晨4时许,镇海口外的军舰30余艘轮番驶近要塞发炮。日伪海军陆战队3000余人由飞机空中掩护,乘坐40多艘登陆艇舰在算山附近老鼠山登陆。镇海守军194师和宁波防守司令部守备步兵第1团第2营第5连1个排抵抗不支即退,另2个排工事多被摧毁,伤亡惨重。日军分2股,成钳状攻势。一股沿甬江南岸进攻,经清凉山北侧,过蒋家、沙头、钳口门、牯牛岭至港口村,沿途从背部袭击各炮台守军。另一股日军登陆后由东边西犯,经李隘、林唐,绕青峙岭,直扑小港,抢占金鸡山、戚家山制高点。中午,日军占领江南镇。是日下午,进犯北岸镇海县城的日军400余人在城北后海塘、城南大道头和招宝山东麓紫竹林多处登陆。下午5时,镇海县城失陷。

县城失守后,根据《宁波防守计划》的部署,驻守镇海的第194师师长陈德法决定集中兵力阻敌前进,待增援部队到达后即行反攻。17日上午,国民革命军第86军第16师从上虞出发,赶赴前线增援第194师。第16师先头部队第48团在江南衙前岭与敌展开一场激烈遭遇战,迫使日军后撤,随后敌我双方在戚家山展开了激烈的争夺。18日晨5时,第16师师长杜道周自上虞来援,其部第48团1个营抵达鄞县段塘,1个营奔赴甬江南岸的鄞县梅墟,会同炮兵营第5连警戒甬江防线。之后,中国军队对日军发起了反击,经过三昼夜艰苦卓绝的战斗,在21日,终于把日军赶下大海,赢得了镇海保卫战的胜利。

“这场战役是我国抗日战争中唯一的一场海防胜仗……”陈一鸣告诉记者,当时日本海军、空军的实力均跻身于全球前列,这场在日军强大的海军空军攻势下取得的胜利,被后世誉为“浙东台儿庄战役”。

挖掘故事和保护史料

探寻之路从未停止

如今,距离战争结束已经过去了80余年,曾经硝烟弥漫的碉堡和要塞群,大多已呈现出一副“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的景象。然而,后人对故事的探寻和遗迹的保护从未停止过。尤其在近两年,探寻工作均有重大收获。

2020年4月,陈一鸣带领区文保所工作人员,曾在戚家山街道青峙岭发现两座抗日碉堡,和千亩岙马鞍山山顶的碉堡相似,青峙岭的碉堡同样设立在海拔70-100多米的山巅上。其中一座碉堡为梅树湾重机枪掩体,整体呈梯形,前窄后宽。枪口部分宽3.6米,掩体入口部分宽5.5米,长5.7米;枪口高0.9米,宽1.1米,钢砼壁厚1米;由于废弃时间已久,碉堡附近已经杂草丛生,陈一鸣和同事凭借着对以往碉堡方位设置的判断,才慢慢地找到。

而在位于大岙山山巅的另一处碉堡中,他们发现了内部南侧的墙上留下来用墨笔书写的五行俄文。由于年代久远字迹漫漶,团队能够清楚认出的只有第五行,中文意思为美丽的祖国,年代已经模糊不清,日期为8月28日。据测算,大岙山山巅的碉堡海拔100米左右,总体呈长方形,长5.5米,宽4.3米。四周钢砼壁厚1米,机枪口朝东。

面对近两年发现的几十个抗日碉堡,陈一鸣表示,区文保所将把调查到的每一个碉堡,贴上不可移动文物标志牌,以后可以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陈一鸣还表示将继续探寻更多的战争遗迹,挖掘出更多先辈们抗击外侮的故事,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这段历史,延续先辈们的精神。

除了保护和挖掘历史遗迹外,陈一鸣还计划出版一本以讲述镇海要塞历史为主题的书籍,为后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文献史料。“这些曾经被遗忘在宁波沿海山野里的抗日碉堡,经历了八十多年的风雨洗礼,作为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遗存,它们不仅代表了当时我国海防军事建筑工艺及施工水平,更是中国人民绝不屈服于任何外来侵略者的勇气和决心的最好见证。它让我们永远记住那段中华民族屈辱的苦难历史,永远铭记那些捍卫祖国尊严,与侵略者殊死搏斗的革命前辈。”陈一鸣说。

- 关闭窗口 -

北仑新闻网
www.bl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