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仑新闻网
以工匠精神逐梦新时代
——记宁波舟山港第三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桥吊班大班长竺士杰
2021-11-10 08:45    杨亚妮 鲁勇辛 葛天立

本刊记者 杨亚妮 鲁勇辛 通讯员 葛天立

在四五平方米的小小空间里,竺士杰目视远方,双唇紧闭,双手轻拨着操作手柄和按钮,将钢缆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抛物线,平平稳稳“穿”到集装箱上的小孔中,整个流程在1分钟内流畅完成。像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40多米的高空中上演。

竺士杰出生于1980年,是宁波舟山港首席技师,从港口的普通一线操作工人到全国道德模范,他自创了一套“稳、准、快”的“竺士杰操作法”。工作二十余年来,竺士杰用持之以恒的坚守和精益求精的追求,在新时代谱写劳动者赞歌。他曾荣获“大国工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最美青工、浙江省道德模范等荣誉。日前,他又获得了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的荣誉称号。

勇于尝试 不怕吃苦

探索全新桥吊领域

1998年,竺士杰从宁波港职业技工学校毕业,成为宁波舟山港一名龙门吊司机。期间,他好学善问,虚心向师傅请教,经过一年的刻苦练习,成为了一名能带徒弟的“小师傅”。之后,宁波舟山港在龙门吊司机中挑选优秀的操作工来培养桥吊司机,一看到消息,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越有挑战性的工作,越能锻炼人。”

从龙门吊跨入到桥吊完全是全新的领域。竺士杰第一次尝试桥吊的时候就经历了失败,“任凭我怎么拨动操作杆,都没法将箱子吊起来,急得我满头大汗。”最后是师傅帮他解了围。初次接触就被桥吊来了个“下马威”,但这并没有让他止步,“别人能学会的东西,我凭啥学不会。”被激发出学习动力的他,开始苦心钻研,一有空便向前辈请教,随身携带小本子,随时随地记录下操作诀窍,别人休息的时候,他则在四五平米的操作室里反复练习。功夫不负有心人,竺士杰比别人提早3个月通过考核,独立上岗。

练就绝活 坚守初心

创造桥吊操作“中国速度”

摸到诀窍的他很快就在班组排名榜中位居前列,此时,善于观察的他捕捉到了一个问题,而这一次发现也让他今后的人生变得不一样。

“对于桥吊司机而言,操作桥吊最讲究‘稳’,吊具的稳定通常通过移动司机室的小车,这样速度才能提高。但是作业过程中如何在短时间内稳定小车,成了提速操作手法中最关键的问题。”爱钻研的他开始琢磨,向师傅请教,上网查资料,看专业书……那段时间他带着心中的疑惑不停地寻找解决办法,苦闷一阵后,有一天他偶然看到手机上摇晃的吊坠,灵光乍现,“如果像钟摆一样,是不是就能稳住。”

有了想法后便立马实践,他在每个环节掐秒表,将操作细化到每个微小动作,反复练习,由于长时间的试验,他的双手出了血泡。努力得到了回报,经过一年半的摸索,2003年,一套“稳、准、快”的桥吊操作法诞生了。

“新的操作法只需两个步骤就能让秋千般的吊具及货物稳定下来,并精准地落到指定位置,相比老操作法节省了一半以上时间。”竺士杰向记者解释这一套操作法的创新之处。

他自创的这套操作法被宁波舟山港命名为“竺士杰桥吊操作法”,创造了每小时起吊185个自然箱的世界纪录,一年增加100万标箱吞吐量,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准。“现在吊起2个集装箱大概只需要1分多钟时间,这个速度在世界上也是领先的,这就是我们的‘中国速度’。”谈起自创的这套操作法时,竺士杰满满的自豪感溢于言表。

后来,他这一操作法还被编写成学习通用教材,在公司全面推广,供新到岗的桥吊司机学习。“竺士杰桥吊操作法”先后培训操作司机200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港口作业效率。

带领团队 开拓创新

“竺士杰工作室”屡创佳绩

“我始终认为,团队共同进步比个人成长更重要。”2011年,他筹建了“竺士杰创新工作室”,团队在他的带领下,不断攻克难关,开拓创新,推出一大批创新成果。2012年,工作室针对每艘“万箱船”的不同作业要求和船舶特点开展定制化服务,为船公司节约了200余万美元,此举被称为“沿海港口的楷模”。2016年,他们对“桥吊一次着箱命中率”进行攻关,成功破解桥吊着箱命中率监控难题,实现了对任意司机在任意时间的着箱命中情况以及操作手法的查询功能,进而帮助司机改进操作技能,提升作业效率。

屡创佳绩的“竺士杰创新工作室”先后被评为宁波市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

“当我获评全国劳模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身上沉甸甸的责任。我将立足岗位,发挥好自身技术技能特长,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技术工人。”如今,竺士杰仍旧坚守在岗位上,带领团队不断探索,不断优优化操作流程,提升作业效率。在新时代坚守工匠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别样的精彩。

- 关闭窗口 -

北仑新闻网
www.bl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