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仑新闻网
风雨义成桥
2021-08-09 08:30    陈一鸣

□ 陈一鸣

义成桥在北仑当地老百姓心目中名气远远不如义成碶,然而义成桥的历史要比义成碶早一百年。

1685年,清政府正式废除了《迁海令》,颁布了《展海令》,允许百姓出海经商,同时分别设粤、闽、浙、江海关,对外贸易逐渐开始兴盛。这对于居住在沿海的小港、青峙、林唐一带的老百姓无疑是一个好消息。经济发展需要交通,然而两岸横隔着一道凶猛的潮汛江——小浃江。每日里潮涨潮落,从东边青峙、林唐等村过来需要上县城的人必须过江摆渡,当时称为小浃渡。遇到天气不好时常有翻船、乘客落水溺亡的事故发生。

据清光绪《镇海县志》记载:小浃江桥未造之前,人以小舟渡江,风波不测,屡多覆溺。康熙甲午里人乐君显倡议建桥,至鬻产以资费;岩乡虞乐氏,石工张起泉共相协助,庚子年工始竣,邑令田长文额曰:义成。

嘉庆年间名士陈景沛的《蛟川备志》记载更详细一些:小浃江桥未造之前,人以小舟渡,风波不测,屡多覆溺。里人乐君显等倡议建桥。经始于康熙甲午八月,至戊戌岁费不支,君显鬻田以应,又不足。至己亥,岩乡妇虞乐氏、石工张起泉共相佽助,庚子(1720)工始竣,邑令田长文额曰:“义成”。

一座桥足足造了六年,中间还筹款两次,可见做善事是多么的不容易!是倡建义成桥乐君显等人盲目乐观吗?应该不是!当年的三孔高拱桥样式等同于现在位于通途路边的长山永济桥,而且为了航运,拱桥中孔比永济桥还要略高一些,下面是奔腾的潮汐江海水,也可称作是跨海大桥。永济桥是镇海城内到大碶、柴桥官道的组成部分,当时由官府主持,历时二年建成。而义成桥由民间集资,无疑修建困难会大得多。义成桥在1714年8月开工奠基,建造到第四年,也就是1718年时,建桥的费用没有了,造桥不可能半途而废,这时,作为主要发起人的乐君显只得变卖自己家产田地来支付费用,如此这般,又苦苦支撑了一年,到了第二年钱又用完了,而桥还是没有建好。这时,岩乡也就是如今的大碶,有个虞乐氏,从名字上可以分析,古代女子嫁丈夫后从丈夫的姓,推测就是小港一个嫁到大碶虞家的乐姓妇女;另一人,推算就是建义成桥的石工张起泉,在他俩的资助下,又建造二年,1720年大桥终于竣工。

一座崭新的三孔高拱桥矗立在小浃江上,小港两岸的老百姓为此而雀跃欢呼,当时的镇海县知县田长文听闻此消息后,深为他们无私奉献,不屈不挠建桥的精神所钦佩,亲自题写桥名为“义成”。

永济桥写有碑记,而义成桥在其他史料中没有记录,造桥人乐君显、虞乐氏、张起泉也没有在其他地方看到生平记录。

县令田长文,在光绪《镇海县志》名宦中有记。田长文,字近庭,号东轩。小时候就非常好学,中康熙己丑(1709年)进士,由教习授镇海县令。镇海接近海滨,经常遭受潮汛带来的水患。田长文到任后,请示上司拨米千石,修复穿山海塘,疏通渠道,终于使水患得到治理。他还减免渔税,毁淫祠作书院(镇海区的崇正书院),延师以教其乡人。之后,又代理鄞县县令。有一年遭遇荒灾,市场上米价飞涨。他请示上级,对民众进行赈济,从外地招商运米万余石,从而使米价顿减,救活民众无数,受到百姓的拥护。迁任淳安县令,卒于淳安任上。

义成桥历经沧桑,它在历史上曾见证了1841年英军的偷袭,1885年抗法大捷的硝烟,1940年“七一七”抗战的烽火。

岁月荏苒,到了1963年,三孔高拱义成桥被当地政府拆除。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的公社粮食收购站在桥西南侧,而青峙、林唐的农户们用手拉车拉稻谷来缴公粮,在过义成桥的高拱时,下桥一不小心就会翻车,农户们怨声载道,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长山区水利会安排进行拆除。起先,在原有桥墩上架设钢轨平梁人行便桥。不久后,建造水泥砼樑板桥,桥面高于标准水位5.2米,比原老拱桥降低2.4米。载重量只允许手拉车通过,方便了农户缴粮,义成桥正式改名为“小港大桥”。

到了1981年,随着拖拉机的使用,这座平桥经不起拖拉机重压成了危桥。1983年小港公社又重新建造箱樑式荷载15吨标准钢砼水泥桥。桥造好后,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商贸市场由西往东移。这时的小港大桥人来人往,成为连接居民区与集市间的重要纽带,2004年政府在更换新桥栏板时,又恢复原来的名称“义成桥”。

- 关闭窗口 -

北仑新闻网
www.bl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