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仑新闻网
懂四国语言的共产党员
2021-06-04 08:49  

□ 周山涓

北仑新路东岙的岙底,有一幢五间两弄左右轩的老式平房,在十九世纪初,那是一个高朋满座、书声琴韵的地方,这里曾居住着一位清末秀才,名叫戴渭春,因1898年“废科举、办新学”,他就不考举人而去日本留学。在日本,受革命思潮感召,加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回国后,曾多次参加反清革命工作。

1910年8月8日,他的独生子戴廷俊出生了,因与后洋周樵岚(周大风爷爷)先生莫逆,被周樵岚收为义子,赐名“同人”。戴廷俊天资聪颖,在四五岁时,已识汉字几百,英语单词几十,背诵唐诗宋词几十,还能即兴赋诗。

1918年,他考入镇海闻名的“灵山高等小学”(今灵山学校)插班二年级。毕业后,在“省立第四中学”(今宁波中学前身)读书,后又入宁波“四明高级中学”,这是一所美国“浸礼会”办的教会学校,除国文教师外,所有教师均系外国人,所以,他的英语基础相当扎实。在四明中学读书时,适逢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他与进步学生一起示威游行、罢课,又在社会上广泛宣传,抵制日货,烧毁日货。在共产党员张秋人(上海大学教授)领导下,他参与了英国领事馆前示威,愤怒地高呼口号抗议,还用石块等掷向领事馆门窗……致使校长Wilcox撕开其宗教外衣,暴露出帝国主义爪牙的狰狞面目,把参加示威的学生统统开除。

1926年,他由义兄周六吉(周大风父亲)介绍,在镇海城关第一小学担任教职(1927年胡焦琴时任校长)。周六吉当时在镇海城关负责县农民协会筹建工作(为镇海县第一位共产党员),在农协里他阅读了《唯物的人生观》《新社会观》《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等进步书籍,在义兄周六吉的影响下,1927年初,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四·一二”之后,他被迫离开镇海,凭同等学历,考取了上海复旦大学法学院,受他的亲戚李琯卿先生及经济学家李权时先生的指引,攻读经济系。期间,开始学习写作,组织了一个“宁波文学会”,编辑出版《宁波文学》。同时,学习德语、俄语和日语,并试译各国名著。几年之后,就成了懂四国语言的学者。

1931年“九·一八”事变,全国掀起了爱国反日浪潮。戴廷俊出于爱国热忱,同几十位大学师生,乘火车去南京国民政府请愿,又参加了包围上海市国民党党部的学生运动。他又被迫离校,他将要出版的译著《政府的理论及问题》(海恩斯著),被借口“工人罢工无法印刷”,取消出版合同。

离开复旦后,他到镇海县立初中(今镇海中学)担任教师,又因在课外与学生讨论敏感的社会问题,被迫离校。

之后,他去南京“中国经济委员会”图书馆担任主任管理员四年。他把有参考价值的英美俄日等书文,陆续翻译,介绍给读者。他还创作了不少作品,发表在当时的《南京朝报》等报刊上,其中《风萧萧兮》及《警察》两文,因是揭露官僚政治卑劣行径及反映广大农民疾苦的作品,最受读者欢迎。1937年底,南京沦陷,他的译文及文章,统统毁于日寇炮火。其中有一部文稿,是历经多年,以及到姚燮故居藏书楼,上海、南京几个图书馆,查阅很多资料后,才研究定稿的,书名《姚燮研究》。

南京沦陷后,戴廷俊只好返回家乡,在镇海螯舟乡“敬收学堂”(后改为高小)任教。全国掀起了抗战热潮,戴廷俊就组织校内外热血青年,以文艺演出方式,宣传抗日,也编写剧本,到各乡镇巡回演出,每场观众在千人以上。一次,他在听了李琯卿先生的专题讲座——《教育与壕沟》后,立马记录整理,由镇海县抗敌委员会印成小册子出版发行。李琯卿先生赞扬他笔记之神速,多次劝导他参加李所领导的县“国家社会主义党”,但戴廷俊婉言谢绝了。

国难当头,处此存亡危急之秋,国民经济每况愈下,亟需有见地的经济学者贡献良策。为此,他研究了不少有关国难时期国计民生的问题,并撰写大批论文,发表于当时权威的《东南日报》上,如《粮食的统制》、《如何发展省际贸易》等等。同时又担任《经济月刊》的特约撰稿员,发表了《抗战时期外汇管理问题》等,翻译了英国经济学家新著《战争的代价》(The Cost of War),对当时的“大东南”经济稳定,起到了出谋划策的先导作用。

1941年,宁波城区及镇海城区沦陷后,戴廷俊一介书生,投笔从戎,参加了由县政府何竣领导的抗日部队。又联合当地著名的镇北“龙山自卫队”(由共产党员戚铭渠、张志飞、李长来等领导),他们曾在塔峙岙召开几次南北乡联席的秘密军事会议,决定联合行动,先向苏本善土匪“游击队”根据地柴桥镇进攻,以为民除害。但进攻失败了,何竣被捕,李长来同志也壮烈牺牲。

戴廷俊只好被迫又回到上海,先后在银行及建筑公司、化工厂里担任秘书工作,直到抗战胜利。

抗战胜利后,他即返故乡,在镇海县教育科任职,之后又去上海“唐拾义药厂”(后迁桂林,改为国营“桂林制药厂”,有职工千余),专事翻译工作,直至退休,1985年逝于上海。

- 关闭窗口 -

北仑新闻网
www.bl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