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仑新闻网
坚强的母亲和她的四个儿女
2021-05-07 09:50  

□ 许建达

戚家山街道青峙村有户吴姓人家,父亲叫吴沚兰,字止澜,是吴吉三之孙,吴嵩庆之弟。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但因劳累过度,于1930年8月去世,留下妻子和四个儿女艰难度日。妻子名叫杨鸿芸,虽是个半裹脚的女人,却是个坚强的女性,以柔弱的双肩担起抚育子女成长的重任。1940年宁波遭日机轰炸,吴家房屋被炸成废墟,她携带子女投奔镇海堂妹杨赛珍家。

吴家四兄妹天资聪明,均受过良好的教育。吴逸平在刚成年时,就继承了父亲衣钵,当了一名小学教师,协助母亲挑起养家的重担;吴凌在镇海县城读完小学、初中,后任教蔚斗小学,国文、美术尤为专长;吴迪平曾就读镇海中学,写得一手好字;吴建平虽然是小学毕业,但她刻苦认真,进步很快。四兄妹秉承了父亲大胆、果断、意志坚定的性格,怀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牢记国仇家恨,在大姐的引导下,陆续走上了革命道路,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新四军,浴血奋战,为建立新中国作出贡献。而坚强的母亲明知儿女们走的是一条崎岖不平、充满艰辛和危险的路,但还是让儿女们一个个离开自己。她独自留家,期盼着儿女们从事的事业成功,早日回家与她团聚。

吴逸平,出生于1924年2月,成长于抗日战争时期。早年从教于周边小学,参加抗日救国活动,1942年2月,18岁的她接受中共地下党指派,到三北游击区龙山蓬山小学教书,积极投身革命活动,1943年5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4年任中共龙山区妇女会党支部书记。她组织带领民众宣传抗日,举办妇女夜校、农民夜校、成立农会,减租减息,发动妇女搞生产,做军鞋,支前,转运伤员,动员青年踊跃参军。一时间龙山区抗日工作轰轰烈烈。她数次遇险,但每次都化险为夷。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吴逸平随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北撤,转战南北,新中国成立后,又从事其他工作。1985年8月离休,离休时为国家建设部的一名处长。

吴凌,曾化名吴渔渭,1925年7月出生。1943年在蔚斗小学任教,参加革命活动,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4年9月,经党组织介绍,毅然参加了由浙东区党委筹办的鲁迅学院学习,从此吴凌走上了职业革命者的生涯。由于吴凌有美术绘画专长,毕业后被分配在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侦察科,负责制作作战地图工作。1945年10月,随军北撤,仍在新四军一纵队司令部侦察科工作,直至全国解放。他工作积极,数次出生入死,深受上级器重。1985年7月离休,时为青岛市进出口公司总经理。2009年12月去世,享年84岁。

吴迪平,出生于1928年10月,1935年起先后在蔚斗小学、镇海中学求学。1944年6月,在大姐吴逸平的引导下,毅然中止学业,参加革命。被分配在浙东区党委《新浙东报》发行部工作,因工作积极、能力强,194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春任余姚发行站主任。1945年9月底,浙东游击纵队北撤,吴迪平坚持发完最后一期《新浙东报》。

浙东游击纵队北撤时,吴迪平同志坚决服从党的“隐蔽精干、长期坚持”的指示,迅速撤回镇海,和母亲一起借住于姨妈杨赛珍家,以小学教师的身份,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一直坚持到宁波解放。母亲见到吴迪平,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能与三女团聚,担心的是还在外地工作不知信息的其他儿女安危。解放后吴迪平和杨赛珍一起投身新中国建设事业,1988年离休,时任奉化市越剧团党支部书记。1997年10月病故,享年69岁。

吴建平,出生于1930年10月,是吴家最小的孩子,深得母亲宠爱。

孩童时的吴建平脑子反应快,个性强。在蔚斗小学读书时,经常和村里的男孩子一起去海滩摸鱼、上山砍柴,还帮助母亲做家务事。母亲看到小囡那么坚强,感到很欣慰。

1943年,在大姐吴逸平的动员说服下,小妹吴建平被带到龙山小学继续读书。母亲虽然是一个小脚女人,但思想上一点也不守旧,懂得“国难家仇”的道理,含着眼泪恋恋不舍地送走了第四个女儿。

1945年1月,吴建平到浙东三北游击区工作,同年2月参加浙东纵队电台报务人员训练班,15岁的吴建平在“电训班”这座革命熔炉里锻打锤炼,在政治和业务上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和长进,1947年10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解放后转业至上海越剧团工作,1984年任上海市文化局巡视员,1987年离休。今年已是91岁高龄。

宁波解放后,杨鸿芸陆续得到了儿子吴凌、大女儿吴逸平、小女儿吴建平的消息,得知了他们都参加新四军,均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皆在为新中国建设出力,这才放下心来。可是这四个儿女分散在北京、青岛、奉化、上海工作,不能陪伴在她身边。解放后不久,她就到上海和小女儿建平住在一起颐养天年,逢年过节,在外地工作的子女带着各自的子女,不时来到身边,共享天伦之乐。这位坚强的母亲于1984年去世,享年84岁。

由于杨鸿芸一家人在1940年就离开北仑到镇海城关居住,儿女们陆续参加革命,分居于外地,故北仑人对这一家人知之不详。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日子里,笔者搜集资料,采访杨鸿芸老人的外甥、奉化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竺松民先生,将他们一家的经历联结成片,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 关闭窗口 -

北仑新闻网
www.bl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