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仑新闻网
清明祃糍与上坟习俗
2021-04-02 09:33  

□ 周太福

从前,宁波人扫墓称为上坟。历史记载,孔子之前,先祖“墓而不坟”,孔子七岁丧父,当他十七岁时母亲亡故,想把母亲遗体与父亲合葬在一起,却一时找不到父亲的墓地,最终还是和众人一起寻找才找到了父亲的墓穴。孔子把父母合葬一处后,就在墓上把泥土堆得高高的,还在坟边植树作为标志。此后,给先人墓上堆土并植树,成了祭扫习俗。宁波人遵循古制,在每年祭扫时,还不忘给坟头加土,这就叫上坟。从前,宁波人根据各自经济情况,上坟祭品有丰有俭,但即使再贫寒,祭品中也不能没有祃糍。

上坟为什么必有祃糍?“祃”字是什么意思呢?祃字的上古音读“明鱼(切)”,老字典可读“满补切,音姥(mǔ)。”宁波话读mǒ,与古音大同小异。《说文》曰:“师行所止,恐有慢其神,下而祀之曰祃。”《周礼》曰:“祃于所征之地。”意思说古代师旅经过征伐占据新的疆域之后,唯恐冲撞当方土地,惧怕他们在暗地里捣乱、作祟。为祈求地祇庇护一方平安,新的领主就会举行一场盛大的祭祀活动,包括用美食恭请他们尚享。这种祭祀活动称为祃祭。

恪守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长辈在世,晚辈敬爱孝顺;长辈过世,晚辈牢记先人养育之恩,逢年过节倍加惦记,每年清明期间祭祀先祖早已成为习俗。古代宁波人在先人入土为安时,要动土造坟,每年清明上坟还要燃烛鸣炮烧纸钱(旧俗),除荒取土陵坟头,就在祭奠先祖的同时,仿效古人的祃祭,兼带对地祇也进行祭祀,以祈求先祖庇佑后代子孙世代繁衍兴旺。于是老宁波人在清明节祭祖的贡品中,必有用糯米精制的点心——祃糍,其中祃字稳含着对地祇的祭祀,也就是说,祃糍是土地的象征。

现在你所见到的青、黄两种祃糍,都是正方形的,显得又大又厚实。从前有“天圆地方”的说法,既然祃糍象征土地,所以形状必须做成正方形。土地广袤无垠,那就必需把祃糍做得足够大。“七”是民间的吉祥数字,于是就把祃糍裁成七寸(鲁班尺)见方,这也是当地糕饼类食品中最大的尺码,厚度将近一手指粗。旧有规矩,祃糍不能卷着吃,因为能卷的就不是土地了。用稻米中的珍品制作成特别大又特别厚实的贡品来祭祀,也显示了敬献者的诚意与慷慨。

从前百姓绝大多数靠种田谋生,即使官宦人家或工商户也多有农田收取田租,所以把祃糍制作成青、黄两款也是有用意的:用鲜嫩艾草和糯米舂成的是青祃糍,颜色碧翠如玉,象征着青苗茁壮;用纯糯米舂成的祃糍,两面敷上松树的新鲜花粉,色彩金黄夺目,俗称糯米祃糍,象征着金色大地,那是庄稼成熟、五谷丰登的意思。

前人清明上坟祭祀,是出于子女对先人的敬仰,尽子女的孝道。同时也寄托着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如今人们的科学文化知识大大提升,不再迷信神鬼,但人们仍然要在清明节前后到先祖坟头去上坟,甚至远在千里之外也要如期而至。人们怀着对先人的崇敬之情在墓前献上花圈或鲜花,献上水果和祃糍,然后怀着对先祖的崇敬之情,毕恭毕正地行鞠躬礼,或双手合十行古礼,祝愿先人在地下安息。

试问我们为什么千百年来对先祖的祭祀长盛不衰?这是因为中华民族牢记着古人遗训:“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中华民族有慎终追远、敦亲睦族、恪守孝道的优良传统,这种优良传统必将永远传承下去。

- 关闭窗口 -

北仑新闻网
www.bl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