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气腾腾煮“三江”
2021-02-19 14:38  来源: 北仑新区时刊

  □ 陈定荣

  “罪过,罪过,真罪过,看见‘囡囡’叫‘阿哥’。热络亲眷坐弄来,派来派去说勿错。”

  这是流行在北仑的关于暖锅的象声法谜语。既有暖锅名称的导出,又有使用暖锅筵席上的热闹劲。宁波人对小孩的昵称为“囡囡”,谐音“暖”,以“哥”谐“锅”,体会起来是比较生动的。

  暖锅是过年过节与天冷时出现在餐桌上,用以炊煮菜肴的工具。宁波地区的暖锅一般用紫铜制成,在通常情况下紫铜有良好的导热和耐腐性能。它是一具四周带有煮菜锅的小火炉。下边是一个喇叭状的圈足,开有孔眼,既可通气,又可以盛放炭灰。在正中间的炉箅上点燃炭火,四周的锅子就热起来了。上边有一节高启的烟囱,可以控制火焰的温度。如果觉得火太旺了,只要在烟囱上加盖一个小杯、瓷碟作盖子,火就幽微了。四周环圆形的炊煮锅,起码有一升多的容量,先把底汤煮开,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放入各种喜爱的食品去煮炊,再加入合适的调料,就可以享用了。在暖锅的两侧各有一圈提环,可以随便搬动。其总体样子雍容华贵而不失灵巧。

  过去宁波人过年过节,无论是家人欢聚,还是宴请亲友,多数人家会使用暖锅。炊煮的食品主要有鱼圆、肉饼子、海参、粉条、白菜、菠菜,外加蛋饺和笋片等。当暖锅汤水沸腾时,再加点调料,就可以热气腾腾地开餐了。还可以随你喜欢,不断加入适量的生品。宁波人讲究吉利,说暖锅的菜肴有“金银元宝”(蛋饺)、“福寿绵长”(粉丝)、“平步青云”(蹄膀)、“年年有余”(熏鱼)与“节节高升”(冬笋)等。暖锅,一是菜肴滚烫香鲜,二是诸味杂陈,所产生的味道鲜美而营养丰富,还有能在冷天里去除阴沉潮湿的好处。

  暖锅使用时,木炭烧得火旺,象征生活红火。在这样热气腾腾的餐桌上,让人们极大地享受鲜热的美味餐。吃暖锅的那种热烈、奔放、红红火火的场面与合家团圆、温馨、喜庆的氛围,深深地留在幼年时代的记忆里,号称“热气腾腾煮三江”。这里的“三江”是指奉化江与余姚江汇合而成甬江的中心地段,自然是指三江地区的山珍海味了。

  不仅南方人喜欢暖锅,全国各地人也都喜欢。暖锅的魅力主要是用火炊煮食物,而且可以保温。“暖锅”是斯文的江浙人的称呼,爱泼辣刺激的川湘人则称它为“火锅”。各地暖锅的质地有铜、锡、铁、砂石之分,口味风格也各有千秋。而炉、锅结合的形状大同小异,且炉内点火,使锅汤常沸,以熟菜肴,随煮随吃的做法如出一辙。如清代刘鹗的《老残游记》讲南方生活,有:“端上饭来,是一碗鱼……四个碟子,一个火锅,两壶酒。”又如老舍在《骆驼祥子》中讲北京人的餐饮生活,有“先去扫扫雪,晌午我请你吃火锅”的说法。说明我国到处都流传着吃暖(火)锅的习俗。

  中国的暖(火)锅的历史源远流长。关于它的起源,有人说,在我国古代的青铜祭祀器“商鼎周彝”中的“铜鼎”就是暖锅的前身。常言道“钟鸣鼎食”之家,鼎就是炊煮食物的大锅。据清钱泳《履园丛话·鬼神·祭品用热》说:“考古之鼎彝,皆有盖,具祭器也。其法,先将牺牲粢盛贮其中,而以盖覆之,取火熬热,上祭时始揭盖,若今之煖锅然……余家凡冬日祭祀,必用煖锅,即古鼎彝之意。”“煖”者,“暖”也,所以煖锅即为暖锅,是炊煮菜肴,并使其保热的用具。

  在汉代出现了一种鼎、炉合一,叫做“温鼎”的器物。即在鼎中铸有一个隔层,将鼎腹分为上下两部分,下层开口,可以送入炭火,四周镂空作通风的烟孔。它小巧便利,可以说是一种的暖(火)锅的雏形。又有一种称为“染炉”的小铜器,它的主体为炭炉;上面有盛食物的杯,下面有承接炭火的盘,这就是古代的小暖锅,其作用是以微火温暖鼎中的食物。据《魏书》记载,三国的曹丕称帝时,已经出现用青铜制的暖(火)锅。魏文帝提到过“五熟釜”,就是分有几格的锅,可以同煮各种不同口味的食物,与今天的“鸳鸯(火)锅”有异曲同工之妙。

  2012年,在江西南昌的西汉海昏侯刘贺墓中出土一具早期的铜火锅,就像一只三足圆鼎,底部有一圈装盛炭火的盘,以燃炭保持锅内食物的热度。可见那时候的火锅是在锅底露天燃烧的,还比较原始。

  唐朝的暖锅已经很多,也有用陶土制成的。诗人白居易的《问刘十九》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惟妙惟肖地描述了当时吃火锅的情景,只是这种火锅是泥质的,上面置以煨煮食物的锅,边煮边吃。

  至宋时暖锅开始盛行,官府和名流家中设宴大多用上了它。北宋时汴京开封的酒馆,冬天已有火锅应市。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谱中,有其同友人吃火锅的介绍。

  古代一些帝王、名人很有暖(火)锅情结。元朝火锅流传到蒙古一带,用来炊煮牛羊肉。相传元世祖忽必烈喜欢吃火锅。有一年冬天,部队即将开拔,而他定要吃一顿羊肉,聪明的厨师情急之中将羊肉切成薄片,放入火锅中一烫,并加上调料、葱花等物,忽必烈食后赞不绝口。后来他做了皇帝,赐此菜名为“涮羊肉”。

  至明朝,暖(火)锅已成了“宫廷菜”。传说文学家杨慎小时候随父亲杨廷和赴弘治皇帝的酒宴。宴会上有涮羊肉的火锅,里面烧着木炭,弘治帝借此出一上联,云:“炭黑火红灰似雪”,嘱众臣以对。而小杨慎即吟出了下联:“谷黄米白饭如霜”。皇上听了大悦,当即赏御酒一杯。清代乾隆皇帝也爱吃火锅,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要品尝当地的火锅。清宫御膳食谱上有“野味火锅”,他于嘉庆元年正月在宫中大摆“千叟宴”,全席共上1500多锅,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成了历史上一次最大的火锅盛宴。

  吃暖锅,因投食料入沸汤时发出“咕咚”声,也称吃“古董羹”。它的圆形设计,使就餐者集成一个圆圈,显示着中国人讲究团圆的传统习俗。暖锅菜热,以示‘亲热’。用汤水处理原料,为‘以柔克刚’。火锅不拒荤腥,不嫌寒素,用料不分南北,调味兼顾东西。山珍、海鲜、时菜、豆腐、粉条,均可入锅,表示‘普济天下’。火锅荤素杂糅,五味俱全。由于麻辣味的流行,更有驱寒、热烈的倾向。为了照顾不食辣味的朋友,暖锅又分出了鸳鸯锅。这都是我国特有的炊煮食品方式,也是中国独创的美食“文化”。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