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仑新闻网
仑画像|木屑一扬20年 胡琴匠人王忠康的雕刻琴事
2022-05-21 08:20    视频制作:娄君杰 杜倩 项秋冰 曹佳敏 文字 :王奕丹

是什么描绘了北仑的画像?是不懈奋斗的雄心;是市井百态的烟火;是孜孜不倦的艺术人生……城市的画像离不开每个人的故事,北仑人独特的精神品格点亮了这座城市鲜活的表情。
仑视频推出子栏目“仑画像”,让我们用一段段微视频和文字,去倾听北仑每一次心跳声。


“四月天气雨乍晴,陪着老太太来游春......”随着《游园》的唱词响起,清晨的大碶文化宫被一阵婉转的江南小调所唤醒。

王忠康就这样坐在一旁,和着细腻的胡琴声,时不时地哼上几句。“这些老伙计总是邀请我来当观众,让我听听自己做的琴,耳濡目染的,我也就学会了。”老王说。

原来,王忠康是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胡琴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眼前这个越剧团所用的胡琴,就是出自其手。

“我祖上是做手工艺的,可以说我小时候最好的朋友就是这些木头,我也特别喜欢捣鼓这些东西。”因着这份对手工的热爱,王忠康16岁就成为了一名木艺匠人,而说起他与胡琴的不解之缘,还要追溯到一件往事。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好友拿着一把损坏的胡琴找到了王忠康,原来会修理胡琴的师傅太难找了,好友遍寻不得。“老王不是木匠吗”,于是死马当作活马医,这把胡琴就到了王忠康的案头。不负所望,王忠康凭借着扎实的木工功底,帮好友解决了难题,而这次成功,也让他萌发了自己制作胡琴的想法。“正好我仓库里也有早年收的红木老料,本来想着老了可以做手工艺品打发时间,现在正好能派上用场。”

胡琴声乐虽美,但制作技艺却极为复杂,主要通过手工完成,大大小小需经历上百道工序,大约需要一周时间,极为考究。这对于“小白”王忠康来讲,不外乎是一场巨大的挑战。“我先是自学,去找相关的资料,加上自己琢磨练习,后来还专门去外地向一些老师傅讨教学习,就想着一定要做精做好。”渐渐地,王忠康手上的废料越来越少,找他定制胡琴的顾客越来越多。

从制板到堆筒,从打凹到平口,从鞔皮到定音,这一方不足10平米的胡琴小作坊,木屑一扬,就是整整20年。

这20年,难不难?

王忠康说,难。无中生有怎么会不难?复杂的制作技艺怎么会不难?像制作琴筒,琴筒的六块板需要同取材于一块木料上,保证木材的纹理、密度一致,质量也相同。像鞔皮,剪裁好的蟒皮要放在冷水中泡软,泡的过久,皮子泡糟就废了,泡的时间不够,皮子没泡透,又会影响音质。

但王忠康又说,不难。手上做的是自己热爱的事,身边陪伴的是支持自己的妻子,身后追随的是继承己志的儿孙。对他而言,手艺已然是热情与梦想,也是超越平凡生活的支点。

- 关闭窗口 -

北仑新闻网
www.bl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