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仑新闻网
寻访北仑“红色印记” | 斗转星辰移 蔚然桃与李——寻访戚家山蔚斗小学旧址
2021-05-26 14:22  

开栏语:挖掘红色故事,寻游红色景点,缅怀革命先辈,继承红色传统。北仑区传媒中心推出《寻访北仑“红色印记”》主题系列报道,一起探寻身边的红色故事,全面回顾和展示北仑大地的红色历史,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戚家山蔚斗小学旧址。

“浃水泱泱,蔚斗煌煌,花雨鸣校庠。桃树李树,千行万行,春风罗列在宫墙……”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共早期党员吴沛宁在蔚斗小学任校务主任期间所作的《蔚斗校歌》,一直沿用至今,每个蔚斗学子都会吟会唱。

蔚斗小学,由唐爱陆先生创建于1927年,旧址位于戚家山街道直街45号,也曾是中共镇海县工委驻地。战争年代,蔚斗小学培养了大批革命志士,后又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党政军领导和科技人才,素有“红色堡垒”之誉。

学校占地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余平方米,有六个标准教室、两间教师办公室、一个礼堂。1978年起停用成为教师临时宿舍,1987年成为校史陈列室,1990年成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列入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几经更名,1987年复名蔚斗小学,这牌匾上的‘蔚斗小学旧址’几个字,就是那时候的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题写的。”蔚斗小学旧址门口,杨国成老人指着大门上方的匾额说道。

戚家山下的儿女,大多都怀揣红色情怀,与蔚斗小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像老杨,他自己、他的儿女、他的孙女,都毕业于蔚斗小学。他还是街道的红色文化宣讲员,以及北仑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戚家山分会常务副会长。多年来,老杨的足迹遍布戚家山,致力于红色文化挖掘、研究与传承。

“蔚斗小学旧址是北仑保存比较完整的革命史迹,有着重要的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历史价值。”穿过操场、走过长廊、经过教室和大礼堂,老杨领着记者走进了校史陈列室。

“把教育办好了,国家有了人才,才能救国”——

“这就是蔚斗小学的创始人,唐爱陆先生。”在一座半身雕像前,老杨停住了脚步,讲起了故事。

唐爱陆,出生于1872年,戚家山人,前清秀才。青年时期,唐爱陆先生亲历了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目睹了清政府的腐败,他毅然决然放弃举业,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洪流。后来,他加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

1927年秋,唐爱陆先生从武汉返乡,以“要国家强盛必须办好教育,把教育办好了,国家有了人才,才能救国”为办学理念,利用蔚斗庙产和地方人士捐助,借碶跟“行宫”两间房屋作为临时校舍,创办了蔚斗小学。

1931年夏,历经艰辛,蔚斗小学倪家桥新校舍建成,学校迁至新址,并发展为完全小学,由乐嗣钟任校长,吴沛宁任校务主任,开始招收高年级学生。

“唐爱陆先生十分爱国爱乡,致力于传播进步的革命思想,他把一些有知识的爱国教师一个个聘请过来,其中很多都是党员,比如吴沛宁、阎季平、周鸣宇、林淡秋、王玉清等等。每次路过学校,他都会进来看看教学情况。他跟老师们说,要重视品德教育和体育锻炼,大家要争口气,一起把学校办好。”老杨讲道。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唐爱陆立即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发起组织了小港抗日后援队、救护队等救亡团体,发动民众积极支援前线。在唐爱陆先生和先进教师的指引下,大批蔚斗师生投身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民众抗日热情日益高涨。

“我是一个中国青年,不能眼看着国土遭沦丧, 同胞受屠杀”——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点燃了全国抗日抗争的熊熊烈火。时年,19岁的乐群在上海爱群女子高中毕业,回到了家乡小港。毕业于蔚斗小学的她,在蔚斗小学加入了抗日救亡宣传队,每天上街表演和宣讲,晚上就住在破庙。乐群很能干,不管是书写板报还是教唱歌曲,都非常积极。

《放下你的鞭子》,是由《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田汉改编而成的独幕剧。1931年,由集体创作、剧作家陈鲤庭执笔写成抗战街头剧,揭露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统治下的悲惨遭遇。抗战初期,这幕剧在大江南北广泛演出,鼓舞了人民的抗日斗志。

在女孩子不允许上台“抛头露面”的闭塞年代,乐群担起了《放下你的鞭子》中“香姑娘”一角,跟着宣传队在小港镇、江南道头、长山乡、黄梅堰、李隘等地演出,引起了各阶层人士,尤其是农民群众很大的反响。

乐群

后来,宣传队来到东钱湖东乡一带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而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乐群在上海的父亲耳中。要知道,乐群出生于资产阶级家庭,原本随父母居住在上海,家境富裕。父亲知道她一直以来在社会上比较活跃,在上海时还买了很多共产党的书,很怕她闯祸,就想着把她送到乡下“清净清净”。没想到她还是闲不住,到处参加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父亲一下就急了,赶忙坐车找来,来到东钱湖畔的陶公山,在一个祠堂找到了乐群。

“她父亲到后一看,女儿睡觉的地方只有稻草铺着,又生气又心疼,严厉地说道‘我们家已经搬到了法租界,你现在就跟我回上海去读大学,读完再谈救国’。乐群也急了,跺着脚说‘我不去上海!不去’!”老杨讲述着这个他听过很多遍、也考证过很多次的故事。当时乐群愤愤地说道:“我是一个中国青年,我不能自己到租界避难,眼看着国土遭沦丧,同胞受屠杀!”

最后,父亲无可奈何,留下一叠钞票,就回了上海。“乐群转眼就把这些钱给了宣传队,数了数,一共是300大洋,这在当时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1938年初,乐群等一批爱国青年打算北上延安参加抗日。他们辗转到了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受到周恩来的接见。“当时,周总理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他告诉这些小青年,现在去延安的路不好走,人也太多,粮食供应很紧张。周总理问他们要不要到新四军去,告诉他们新四军也是共产党领导的部队,军长是北伐战争时的名将叶挺同志,副军长是项英同志。”

谈话谈了一个多小时,青年们决定去南昌参加新四军,周总理热情地和每个人握手告别。而这个场景被绘制成国画《投奔新四军》,就挂在这个校史陈列室的墙上。

1938年3月,乐群来到南昌,加入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青山埋烈士,荒草泣英魂。 月白梦初醒,霜林染血痕”——

1938年3月,中共镇海蔚斗小学支部成立,书记为施若愚。8月,中共镇海县工作委员会成立,卓子英为县工委书记,机关设在蔚斗小学。县工委建立后,大力发展党员,整理和建立党的下级组织,宣传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蔚斗小学成为小港周边地区党组织活动中心。

1941年4月,镇海、宁波相继沦陷。为了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6月,我党组建了一支武装巡夜队,后与定海国民兵团挂钩,编为“独立中队”。党派林勃担任独立中队政治指导员。

林勃,出生于1918年,与乐群一般大,戚家山人,毕业于蔚斗小学。抗日战争开始后,他毅然离开家庭,参加了抗日救亡工作,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林勃

在党的领导下,林勃和地下党的同志一起,积极开展抗日宣传,还帮助农民割稻、挑水、打扫庭院。“独立中队”军民关系密切,群众抗日热情高涨,引起了日寇、国民党反动派的仇视。

同年10月28日(农历重阳节),“独立中队”移驻青峙地区,准备召开群众大会宣传抗日救国。凌晨,驻鄞东的国民党反动派集中优势兵力,突然偷袭住在“李家祠堂”的“独立中队”。为了掩护其他同志安全撤离,林勃和吴班长落入顽军手中。

“顽军进行大搜查时,得知青峙岭上有日寇赶来,便慌忙逃跑,将林勃和吴班长绑在学校门口的沙朴树上。日本鬼子赶到后,发现了绑在树上的林勃和吴班长,拿起刺刀就劈向吴班长的脑袋,吴班长当场牺牲了。接着,日寇又用刺刀向林勃身上刺去,一连刺了17刀。”老杨讲道。

林勃流尽鲜血壮烈牺牲,年仅23岁。

“独立中队”的其他同志悲痛万分,派余也萍和贺思真两位同志以“妹妹”的身份,去收殓遗体。到了青峙,她们在山坡的草丛中找到了遗体,并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抬到了学校操场上。林勃身上的刀口还不停地流血,她们用棉花将每个刀口塞好,用毛巾擦干血迹,换掉血衣。

“后来,这两个姑娘用红色绒线将林勃毛线背心上的十七个破洞织补好,看上去就像绽放的十七朵小红花。这就是比较有名的十七朵小红花的故事。” 

同志们深情悼念林勃和吴班长,写下了一首诗:青山埋烈士,荒草泣英魂。月白梦初醒,霜林染血痕。

记者手记

“在上世纪30年代初期白色恐怖中,蔚斗小学是茫茫夜海中的一盏明灯……对于共产党和共产主义事业的向往,在我少年时代就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这是原《人民装甲兵》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林晖,2007年回到戚家山、回到母校蔚斗小学旧址参观后,写下的《蔚斗精神 代代相传》校友回忆文章。

乐群、林勃、李采芝、乐嘉禾、李志光、李又兰、林晖、庄晓天、江茂葆……这所承载着强大红色基因的学校,培育了很多有觉悟、有才能的学生,谱写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红色故事。

如今,新时代的蔚斗学子,怀揣着报国、造福人民的梦想,肩负着父母、老师的期望,走出校门奔赴远方。他们在不同的岗位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追求着自己的理想。

这应该就是启蒙的力量、榜样的力量、信仰的力量。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蔚斗精神代代相传。新一代戚家山人,定会像先辈们一样,爱国爱家,自强不息,奋勇拼搏,砥砺前行。

一审:张丽丽  二审:王力涛  三审:盛春莉

- 关闭窗口 -

北仑新闻网
www.blnews.com.cn